查看原文
其他

过度教养也是错,谈谈病理性超我的形成及影响

俞林鑫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2022-11-03


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模型(本我、自我、超我)中的一部分,最初婴儿只有本我(一个为所欲为的,追求快乐满足的个体),逐渐的,在本我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之下,自我形成了(它负责以现实的原则满足本我欲望)。之后,为了更好的适应外界现实,掌握社会规则,在父母的教育之下,在自我中进一步分化出超我。


超我具有对自我进行观察、批评、监督、反思等功能,遵循道德原则,力图使自我不断追求完美与至善。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,还包括理想自我,即个体渴望达到的理想目标。


超我形成之后,它凌驾于自我之上,借罪恶感、内疚感(当达不到道德要求时)和羞耻感(到达不到理想自我的目标时)来管理自我。另外,超我同本我一样,也是非理性的,它强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(缺乏现实主义的态度),而是按照主观上的要求去强迫现实适应它。超我越是具有病理性,脱离现实的情况更明显。


一个女生暗恋某老师多年,经常给他写信,可惜的是,这些信都是石沉大海,杳无音信。一个现实主义的人能够清晰的认识到,这段感情没戏,不如放弃,但这个女生则以「从一而终」、「坚持到底」之类的恋爱教条,多年来一直写信。这样的感情不但不令人感动,反而让人讨厌,因为它远离了现实,显得一厢情愿。


来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,大都会有一个比较严苛的、僵化的,甚至施虐性的超我,在这个超我的管控之下,本我的欲望被压抑得死死的,不得不寻找旁门左道去满足,自我也被它不断地鞭策,只有处处讨好,委屈求全的份。这容易导致现实中的受挫和碰壁,不过,苛刻僵化的超我仍然不屈不挠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,因此,这些人遇到问题时喜欢死磕到底,不懂得灵活变通。


苛刻僵化的超我往往是导致抑郁、性压抑、强迫行为、社交焦虑,以及害怕他人评价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、心理不够灵活背后的重要原因。在心理咨询中,对超我进行工作,让它变得有弹性和温度,是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
在弗洛伊德看来,超我形成于俄狄浦斯期(3-6岁),是儿童解决俄狄浦斯冲突后的产物,通过对父亲的认同,形成禁忌与道德感,并放弃俄狄浦斯愿望(即乱伦愿望)。不过关于这一点存在争议,有些精神分析师认为在前俄狄浦斯期(一般指0-3岁)通过内射父母形象形成了超我的前驱物。综合这两种观点,我们可以认为超我是复杂的,既有内射的古老的婴儿期施虐性客体形象(经过婴儿自身攻击冲动的投射),也有在俄狄浦斯期形成的反思性的高水平功能。


超我形成于俄狄浦斯期,这意味着,在这个阶段与性有关的生活事件,如性引诱、性虐待、手淫、过多的性幻想等,以及父母过度严厉和拒绝的态度,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病理性的超我。过早的性活动既让孩子快乐,又让他们害怕(内疚),逐渐形成苛刻僵化的超我。


一个女生在幼时曾经被亲戚性骚扰很多年,她非常痛苦,但不能对父母说(因为她知道说了父母也不会相信),一直默默独自承受痛苦,这段经历形成了她病理性的超我。她本以为自己受过性创伤,应该不会有性快感了,但青春期后她发现,自己有性快感,还经常手淫。这让她感到非常罪恶,觉得自己很恶心。为了缓解罪恶感,她幻想着再一次被性虐待,她不相信自己真的能获得重生。(案例来自知乎某网友的提问,经过加工)


女孩之所以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,之所以怀念以前被虐待的经历,一部分原因,她有一种强烈的被惩罚的需要,只有被惩罚了(比如被虐待,或者过上糟糕的生活),才能缓解病理性超我的影响。假设她过上了美好的生活,那么,她会不断地被一些可怕的幻想左右着,时时处于担心忧虑之中,甚至发展出了抑郁症。


除了幼时性经历的影响外,父母过度严厉的教育,过度关注孩子,对孩子快乐的压抑,过多的批评和要求等,也容易形成苛刻僵化的超我。这是一些「过度教养」型的父母,他们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,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。这些父母本身就是苛刻僵化的超我状态,在潜移默化中也把这个超我传递给了孩子。


本我与超我之间,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激烈冲突是导致神经症形成的原因。当超我变得具有包容性和现实主义,无意识的超我成分更多地被自我觉察,那么超我与本我之间、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张力变得更具弹性,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就会有健康的转变。



那么,如何缓解苛刻僵化超我的影响?如何让这个超我松驰下来?


一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去谈谈幼时的生活事件(很多跟性有关),体验和理解那些情感,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个体信念、行为、态度方面的影响(他们往往会有一些奇怪的伦理教条)。这个过程能够缓解内在的张力,让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。


不过,病理性超我往往会阻碍这个过程的发生,在心理咨询中表现为阻抗,如不能说,说不出来,或者非常理性的说,说出来就脱落等。由于潜在的内疚和罪恶感,甚至随着治疗的进行,情况反而越来越差,这被称为「负性治疗反应」。所以,这需要较长的等待与耐心,直到来访者能够打开自己,放下诸多非理性的信念。


二是认识到苛刻僵化超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,增强对自身态度、行为的觉察,这相当于一种自我分析。比如,一个人认识到在人群中紧张的原因,来源于怕自己不够坦诚,而后者来源于那种「对所有人都应该坦诚」的教条,当他意识到这个教条的问题所在,那么就更容易放下它的影响。


第三,超我僵化的人往往生活也比较僵化,圈子小,接触少,性压抑,有时会愤世嫉俗,由此导致新的关系难以进来,排斥新的生活体验,显得古板守旧。那么,超我僵化的人应鼓励自己多参加活动,认识新的人,多接触社会,紧跟潮流,经历挑战。潜移默化之间,他人更有弹性的超我会逐渐影响其内在状态,内在的灵活性就能得到提升。


我们会惊讶的发现,那些幼时父母管得很严的,有诸多禁忌的,被过度关注的孩子,虽然会有不错的学历、体面的工作,但往往听话、顺从、害羞、自卑,不敢表现自己。反而是某些幼时父母不太管的,甚至放养式的人,虽然受到的教育不多,甚至没考上大学,但却充满活力,敢想敢做,富有人格魅力,并取得不错的成就。因为后者的超我是有弹性的,他们的个性是释放的,不会受到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,敢想敢做,充分尊重内心的愿望。


为了防止孩子形成病理性超我,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性探索、性愿望,采取理解和引导的宽松态度;另一方面,父母要拥有自己的快乐生活,千万不要把生活的意义只寄托在养育孩子身上,否则,容易制造出压抑的、不快乐,被诸多心身症状困扰的孩子。


——

相关文章:

溺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受(施)虐狂

为什么在公众场合总觉得大家在看着我并感到很紧张?

宁可天下人负我,不可我负天下人——为什么我总是承担了过多的责任

上篇文章:

与身体不适建立更和谐的关系:对神经症焦虑者的建议



——

作者为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作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